4月16日下午,智能学院召开学科建设研讨会,听取学科建设负责人汇报学科建设情况和规划,研讨进一步提升学科建设能力和水平,更好服务学校“双一流”建设。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学院党委书记梁慧超、副院长陈海永、学科建设负责人、学科团队负责人、院学术委员会成员、系主任、学院综合办公室主任和院长助理参加会议。会议由院长助理杨亮教授主持。
第一阶段,各学科建设负责人介绍本学科建设情况和工作设想。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负责人陈海永教授从明确方向、分析现状、寻找差距和落实任务四个角度汇报了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的建设情况。陈海永结合控制学科第五轮学科评估情况和博士学位点评估的关键指标,从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科研、学科特色案例三个角度分析了当前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不足,并面向下一轮学科评估以打造特色平台与特色方向为目标,从引育学术骨干、达成教学科研指标、打造典型案例等方面明确了建设规划。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建设负责人董永峰教授介绍了计算机学科在本科专业和学位点的发展历程、五个学科团队对学科评估的支撑情况、计算机学科的建设思路;在对比第四轮和第五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分析了学科评估中指标项的横向对比情况,并从师资队伍建设、学术论文\著作\教材、科研项目与成果转化等方面分析了建设的情况。最后,董永峰结合硕士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指标项中的要求和初期评估填表问题,提出了计算机学科在研究方向进一步凝练、学科队伍持续建设、科研水平努力提高和研究生培养质量稳步提升等方面的建设规划。
杨亮教授介绍了人工智能交叉学科的建设思路和建设情况。人工智能交叉学科建设是智能学院“学科建设特区”,以人工智能研究院建设为主体,实现了“人才培养、学术队伍、平台建设”三位一体的推动学科建设的新模式,从组织建设上保障了“本研博贯通”的机制创新,人工智能研究院已经建立了人工智能赋能行业领域的实施架构,构建了实验、研究、应用的场景和科学研究实验环境,确立了“智能体与多智能体系统及其应用”和“态势感知、理解与决策”两个核心研究方向。通过深化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的改革创新,使人工智能交叉学科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了进一步聚焦目标,提升人工智能交叉学科建设水平,扩大学术影响,杨亮还介绍了《中国计算机学会推荐国际学术会议和期刊目录》人工智能领域重要期刊的研究成果,详述了人工智能研究内容的层次模型,对于学院下一步人工智能交叉学科规划建设有重要意义。
人工智能交叉学科建设负责人顾军华教授针对智能学院学科建设情况介绍了三方面思路。一是学科建设需要密切结合学校的发展要求,通过“顶天立地“的科研服务,不断凝练、聚焦的特色研究方向。二是学科特色建设,就是要实现”一招鲜“,要达到“酒香不怕巷子深”,“专、精、特、奇、强”是关键,扎根一线、深耕领域是基础。三是“智能化与可靠性”是国家实验室的两个特色,人工智能、智能控制、物联网工程、边缘计算技术、数字孪生技术应用已成为电工装备领域的发展热点和方向,大数据为可靠性理论和方法研究开辟了新领域,建议智能学院深度参与电气工程学科建设和国重实验室建设。
与会的学科团队负责人、院学术委员会成员和系主任结合各学科的汇报内容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针对人才引进、青年骨干教师培育、本硕博课程体系建设、学科方向的进一步聚焦与凝练、建设短板的提升、支撑学校“双一流”建设等问题提出诸多宝贵建议。
第二阶段,加强研究生教育和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制定工作部署。
院长助理李林昊向与会人员传达了4月16日学校关于2022年度研究生工作规划专题会议的主要内容。他介绍了研究生的招收、培养逐步实现项目导向,研究生课程的课程思政、导学思政的推进举措等内容;着重就2022级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制定工作,进行了说明,并对此项工作做了具体安排和要求。
最后,学院党委书记梁慧超充分肯定了各学科建设负责人在学科建设中主动担当尽责,认真对照学科评估要求,审视学科发展现状与短板、制定解决方案、明确建设规划,使得本次学科建设研讨会取得预期效果。她希望各学科要进一步对标建设目标、明确努力方向、科学制定规划、形成具体措施、狠抓任务落实;强调学院通过深化教学系、科研平台、学科团队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学科建设负责人统筹规划的工作机制为学科建设提供有力支持;鼓励学院三个学科的建设不仅要做好院内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更要积极与电气工程学科、电气装备可靠性国家重点实验室及校内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在不断提升自身建设能力和水平的同时能为相关学科注智赋能,为学校国家“双一流”建设贡献力量。
与会教师一致表示此次研讨会真实体现了我院学科发展的现状,明晰了学科发展下一步的规划与任务,一定继续发扬苦干实干、坚韧不拔的精神,不断提升学科建设能力和水平,在服务学校国家“双一流”建设中做出自己的贡献。
图/王晓芳 文/杨亮 审核/梁慧超